马叙伦与杭州的历史情缘
——基于口述资料的分析
马叙伦先生(1885—1970年),字彝初,号石翁、寒香,晚年号石屋老人,浙江杭州人,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首位中央主席,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。
马叙伦与杭州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。杭州是马叙伦的出生地、求学地、工作地、战斗地和归息地,留下了众多奋斗足迹和感人心脾、可歌可泣的事迹。为了进一步发掘资料,深入开展马叙伦研究,杭州马叙伦研究会与杭州师范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通力协作,曾对马叙伦亲属进行口述采访。
学海无涯求新知 马家麟儿显锋芒
马叙伦不仅仅是革命家,也是大学问家;一生秉持“读书不忘救国、教书不忘革命”之理想信念。马叙伦青少年求学于杭州,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教育,同时也学习、吸纳了民族、民权等启蒙思想,为以后开展学术研究和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坚实基础。
1898年,马叙伦来到“宗文义塾”学习,当时尚年幼的马叙伦就已经不满足于机械地背诵四书五经。其时正值百日维新如火如荼,1899年,新式学堂养正书塾(今杭州高级中学)应势而生。在蝉鸣的季节,马叙伦进入该校学习,而正是这所“不中不西、不今不古”的学堂开启了他革命的道路。
马老的小女儿马珮女士也曾提到马老学业上的优秀,“他念书是不错的,一直跳班,最后是挺惨的,为什么呢?因为他已经被选中去日本留学了。”“(他)跟一个学监似的人发生了矛盾……就和学监吵起来了,被开除了,这就麻烦了,开始找工作。”这件事情也被记述于马老的自传《我在六十岁以前》中,马老只是平静地叙述,看似口角之争的背后,实则是受自由、平等思想熏陶的青年学生试图挣脱陈腐规矩的勇气,新思想和旧势力在此时激烈碰撞。遗憾之余,马珮对父亲“打抱不平”的正直秉性印象深刻,钦佩父亲敢于同腐朽的管理体制作斗争,敢于冲破旧时代笼罩下的阴霾。马叙伦的革新精神在年少求学时便已萌芽。
值得一提的是,马叙伦在养正书塾读书时受陈黻(fú)宸教导,并在其影响下形成了“民族民权两种观念的轮廓”“不知不觉走上革命的道路”。在访谈中,马珮和马元也充分肯定了陈黻宸对马叙伦的深刻影响。陈黻宸还将马叙伦引荐给当时思想界巨擘蔡元培、章太炎等,倾听教诲、接受熏陶。
传道授业为师表 后辈承继广育才
马叙伦拥有诸多头衔,但最为人敬佩的还是教育家。他将教育作为奋斗终身的事业。在三尺讲台之上,他不单单只是授业解惑,更是传播革命进步思想,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,如马叙伦提倡民主办学,关注体育和学生健康等。其教育思想至今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。
马元先生将马氏家族称之为教育世家,“我父亲,我这一辈,都是搞教育的。”马元先生还分享了一则趣事:“我们家庭都是从事教育事业的,我妹妹马光,弟弟马先,是东北工学院自动化系的教授,我自己在研究单位也带学生。有一次,我的家里来了一个学生找我,喊马老师,结果我们兄妹三人都出去了,说你找哪个马老师呀,结果大家都笑了,我们家的老师太多了。”三位马老师,是趣事,是盛事,更是难事,真无愧于“教育世家”这一赞誉。
绝响佳肴三白汤 石屋老人颇自得
自古以来,文人巨匠的名字常常与美食佳肴相挂钩,比如东坡肉、曹操鸡等等。马叙伦也是如此,一碗“马先生汤”,也被称为“三白汤”是马叙伦的拿手好菜。
关于“三白汤”,《石屋余渖(shěn)》中曾有记载:“三白者,菜、笋、豆腐也,然此汤在杭州制最便,因四时有笋也。豆腐,则杭州之天竺豆腐。上海之无锡豆腐,皆中材。若北平豆腐,虽选其隽,亦不佳也。此汤之制汁之物无虑二十,且可因时物增减。惟雪里蕻为要品,若在北平,非向西单市场求上海来品不可也……往在北平,日歇中央公园之长美轩,以无美汤,试开若干材物,姑令如常烹调,而肆中竞号为马先生汤,十客九饮,其实绝非余手制之味也。”看似三样简单平凡的食材,却匠心独具,经马先生之手,则成为人们恋恋不忘的美味。
马元和马珮均提及了三白汤。马元非常遗憾地说道自己并没有如此幸运能够一品马老的手艺,好多民进人士也都问他会不会做三白汤,但马元早前连三白汤都未曾耳闻。与之相反,马珮女士则比较幸运,但也只食得一次,因为马叙伦也只在家中做过一次,时逢钱学森回国,作为友人为其接风洗尘,才下厨房做了这一道羹汤。
还有一事便是马叙伦号“石屋老人”的缘由。马元说这是因为其祖父喜爱杭州西湖的石屋洞(石屋寺),故以此为号,也以此冠名自己的随笔《石屋余渖》和《石屋续渖》。马叙伦的随笔内容庞杂,有与友人相见的所思所想,也有游历山川的感想,更有对时局的感慨感叹等等。仔细阅读这两本随笔集,处处可见杭州的印记,或是访古探幽,或是风俗习惯,或是友人共游。
(作者系杭州马叙伦研究会副会长、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)